美国加征关税下新能源电池行业的考验与破局之道

一、关税政策背景与行业冲击

2025年2月特朗普政府上台后,以“制造业回流”为名,对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加征关税,其中新能源电池相关产品(如动力电池、储能电池、锂电材料等)税率最高达73.4%-84.8%。叠加此前《通胀削减法案》(IRA)补贴暂停,美国新能源市场面临政策与成本的双重冲击。
各方各面。
出口成本陡增

中国锂电池出口美国需承担叠加关税(如动力电池综合税率达73.4%),直接削弱价格优势。以储能电池为例,美国市场对中国依赖度超50%,但本土生产成本比中国高30%-40%,短期内难以替代,关税压力或转嫁至美国消费者。
供应链扰动加剧

美国光伏、储能电池关键原材料(如多晶硅、电池片)依赖进口,加征关税或推高本土清洁能源项目成本,延缓能源转型进程。
国际竞争格局生变

日本、韩国因对美关税较低(24%-25%),可能抢占部分市场份额,但中国仍主导全球锂电池供应(2024年全球出货量占比92.5%)。
二、企业应对策略:从“被动防御”到“主动破局”

面对关税壁垒,中国新能源企业通过产能全球化、技术升级、市场多元化三大路径化解风险:
1、产能全球化布局
海外建厂规避关税:宁德时代、亿纬锂能、国轩高科等头部企业加速在东南亚(马来西亚)、中东(土耳其)、北非(摩洛哥)等地建厂,利用当地低关税或零关税政策辐射欧美市场。例如,孚能科技在土耳其合资工厂已投产6GWh产能,直接服务欧洲客户。
技术授权模式:宁德时代通过技术授权与福特、特斯拉合作,绕过直接出口限制,降低政策风险。
2、聚焦新兴市场增量
亚洲、拉美成新增长极:2024年中国光伏组件出口前十市场无美国,巴基斯坦、沙特阿拉伯需求激增;锂电池出口中,南美、非洲占比提升至60%。绑定本土化合作伙伴:如天合光能在印尼、阿联酋布局组件产能,深度融入当地供应链。
3. 技术迭代与成本优化
高端产品突围:四代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产品(2.6-2.7g/cm³)较三代产品溢价2000-3000元/吨,应用于快充电池及高能量密度储能场景,提升盈利空间。
循环经济降本:云南烨阳等企业通过残次品回收技术,降低原材料成本,增强抗风险能力。
三、行业未来挑战与机遇


短期考验:

1、美国市场不确定性:IRA补贴若取消,大储项目内部收益率(IRR)或从23.88%跌至15.45%,削弱投资吸引力。
2、全球贸易规则重构:特朗普关税政策意图颠覆WTO框架,可能引发长期“关税博弈深水区”,企业需应对多变的区域贸易规则。
长期机遇:

1、内需市场托底:中国新能源汽车与储能需求持续爆发,2025年动力电池出货量预计达1860.5GWh,复合增长率22.9%。
2、技术壁垒构筑护城河:固态电池、6C快充技术(蜂巢能源、欣旺达)及智能调度算法(瑞能时代)提升行业门槛,头部企业集中度进一步上升。
四、企业战略思考:韧性比规模更重要

1、动态调整供应链:建立多区域、多层级供应链网络,降低单一市场依赖。
2、强化本土化运营:通过合资、技术合作等方式融入目标市场政策体系。
3、政策风险对冲:关注各国新能源补贴与碳关税动态,提前布局合规产能。
特朗普关税政策虽短期加剧行业震荡,但中国新能源企业凭借技术、成本与全球化布局优势,仍主导全球产业链。未来竞争核心将从“成本领先”转向“技术+供应链韧性”的双轮驱动,行业洗牌中,唯有主动破局者方能立于潮头。
数据来源:华泰证券、中信建投、高工锂电等机构研报及企业公告。
编辑:赵婷
审核:赵伶丽